【摘要】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多维度的复杂性。其中,语言的发育迟缓和偏离尤为显著,堪称孤独症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从某种关键意义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多维度的复杂性。其中,语言的发育迟缓和偏离尤为显著,堪称孤独症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从某种关键意义上讲,语言康复在孤独症儿童的整体康复工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宛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整个康复进程的方向。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及表现形式,与正常儿童相比,宛如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其间差异巨大。不仅如此,与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以及其他类型言语障碍儿童相较,亦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听力障碍儿童主要受限于听觉输入的缺失,智力障碍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速度与抽象理解上存在普遍困难,而其他言语障碍儿童则各有其特定病因导致的语言问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问题,更多源于社交互动的本质缺陷以及对语言符号理解与运用的异常模式。
鉴于此,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需要采取综合性、针对性的策略。一方面,训练必须遵循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构建语言能力大厦的基石。正常儿童从牙牙学语到掌握复杂的语法结构、实现流畅沟通,有着既定的阶段与顺序,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也应以此为参照,逐步引导。同时,借鉴其他残疾儿童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如针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听觉训练技巧、智力障碍儿童的多感官刺激教学法等,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注入多元的活力。
另一方面,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特点,探索专属的康复策略迫在眉睫。在长期投身于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三项关键原则,可凝练为三句话:
第一,要持续不断地对他们诉说;
第二,训练需从头开始,循序渐进、细致入微地教导;
第三,开展全面系统的训练,全方位促进语言发展。
所谓“不断对他们说”,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语言信息的接收与关注极为有限。持续的语言输入,如同在他们封闭的世界里凿开一扇窗,让语言的光芒得以渗透。家长和训练师需时刻为其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无论是日常起居、游戏活动,还是外出散步,都应伴随生动、清晰且重复的语言描述,让孤独症儿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熟悉语言的韵律、节奏与含义。
“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地教”,鉴于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的迟缓与偏离,训练之初,需将他们视为刚刚开始接触语言的婴儿。从诱导最基础的发音起步,比如通过有趣的发声玩具、夸张的口型示范,吸引他们发出简单的元音、辅音。同时,充分利用眼睛和手指等身体部位作为沟通辅助工具。例如,用眼神引导其关注说话者的面部表情与口型变化,通过手指指向相关物品,帮助他们建立语言与实物之间的联系,逐步搭建起语言理解与表达的桥梁。
“开展全面训练,促进语言发展”,意味着语言康复训练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认知、情感等多方面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设计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在模拟的社交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互动,增强语言的实用性;通过认知训练,帮助他们理解事物的概念、属性与关系,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注重情感引导,使他们能够体会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色彩,从而更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与需求。
为孤独症儿童构建正确的语言沟通模式,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一过程犹如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耐心。但无数实践证明,只要家长、训练师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收获成果。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如孩子第一次主动用简单词汇表达需求,或是能够对他人的呼唤做出回应,都如同黑暗中的星辰,照亮了孤独症儿童走向正常社会生活的希望之路,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